★ 脊椎退化問題有多嚴重?
脊椎是支撐人體的主幹,由一節一節的椎骨堆疊而成,包含7節頸椎、12節胸椎、5節腰椎、5節薦椎和3-5節尾椎,椎骨之間有軟骨組織相連,也就是常聽到的椎間盤(intervertebral disc)。
隨著年齡增長,脊椎也逃不了退化的命運,國際科學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在2021年發表的Prevalence of spine degeneration diagnosis by type, age, gender, and obesity using Medicare data一文中提到,椎間盤退化(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)的盛行率高達12%,是七項常見的脊椎退化問題之首。在台灣,民國106年至110年之間,椎間盤疾病造成全民健康保險的醫療費用高額支出,顯示椎間盤的健康是不容忽視的問題。
★ 椎間盤是什麼樣的構造?
椎間盤由中央的髓核(nucleus pulposus)和周圍的纖維環(annulus fibrosus)組成。髓核內的軟骨細胞會分泌細胞外基質(extracellular matrix),例如第二型膠原蛋白和蛋白聚醣,蛋白聚醣有強大的保水力,可以緊緊抓住水分子,形成像是果凍一樣的膠體結構。充滿彈性的髓核可以吸收人體在追、趕、跑、跳、碰時的衝擊力,如同是脊椎的避震器。纖維環則是一層一層的網狀結構,可以將髓核固定在中央,因為不耐扭轉,所以也有限制脊椎活動幅度的效果。椎間盤是人體最大的無血管組織之一,只能透過周邊的微血管進行物質交換,主要運輸管道是位在椎間盤上下的一層薄薄透明軟骨,也就是在椎骨與椎間盤之間,稱為軟骨終板(cartilage endplates)。因為物質運輸受到限制,相比於身體其他器官組織,椎間盤較難獲得養分,而且容易累積代謝廢物,如果椎間盤受到損傷的話,也會很難修復。
★ 椎間盤為什麼會退化?
老化是人類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過程,當軟骨終板的微血管運輸能力下降,椎間盤內的細胞難以獲得足夠的氧氣和養分(例如葡萄糖),而且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謝廢物(例如乳酸)也會堆積在椎間盤,長期下來形成缺氧的酸性環境,可能讓細胞死亡,細胞外基質也逐漸流失。失去蛋白聚醣的保水力,髓核的含水量會跟著下降,孩童時期的髓核含水量可達90%,年輕的成人大約80%,老年人或退化的髓核只剩不到70%。水分不足的椎間盤,會因為乾癟而失去彈性,受到擠壓時就容易變形。
除了自然老化之外,如果椎間盤長期受到壓迫也容易失去彈性,常見的原因有姿勢不良,例如經常翹腳、彎腰駝背、搬重物姿勢不正確等,或是因為肥胖讓椎間盤承受的重量超過負荷。外力衝擊可能造成椎間盤損傷,像是跌倒、運動傷害或車禍(通常傷害較嚴重)等,輕微損傷會加速椎間盤的退化,而強力的撞擊可能會讓椎間盤變形嚴重。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改變,長時間使用電腦或低頭滑手機,加上肥胖族群增加,讓椎間盤退化愈來愈普遍。
★ 參考資料